成效追踪
02
2019-04
厚植“丽水山耕”品牌文化,促进工农文旅深度融合
作者 admin

厚植“丽水山耕”品牌文化

促进工农文旅深度融合

——以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推进“两山”

 

 

      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在丽水市“两山”发展大会上指出,“两山”理论的内在要求是GDP与GEP之间协同增长,强调要做好“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等“山上”文章,打响特色产品、地标产品、绿色产品的丽水品牌。这为“丽水山耕”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丽水山耕”应在不断强化标准、提升品质的基础上,重点厚植品牌文化,促进工农文旅深度融合。


 

品牌文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

 

 

      科技和品牌,位于产业微笑曲线获利高位的两端。生产技术可以复制,品牌文化却很难拷贝。品牌战略的核心目的是要实现溢价,即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通过有限的资源投入,实现最大的市场回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往往满足人们高层次文化心理需求的产品能获得高附加值。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降低,百姓对精神层面消费需求日益上升。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是消费市场的稀缺资源,打造好山耕品牌文化,才能更好地帮助“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

 

      因此,深耕“丽水山耕”品牌文化,不仅能使丽水的生态物质产品得以市场化、形象化,更能使文化服务和调解服务价值倍增。

 

 

品牌文脉:

助推工农文旅大融合,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两山”发展大会指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今后几年改革的“重头戏”,要强化生态文化等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笔者认为,文化是连接这“四梁八柱”的榫。以“文化+”,书写“丽水山耕”“丽水山景”“丽水山居”的“三山”文章,通过工农文旅融合,助推“六次产业”,实现全业态增收,加快GDP和GEP之间有效转化、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

 

      一方面,要以文为媒,实现产业融合。做好“三山”文章,不仅在于渠道、资源共享,关键是以一产为基础,做深做透“丽水山耕”品牌文脉。以文为媒,协同打造“三山”文化。助推产业链上下延伸,三产融合发展,进而打造六次产业。用一产的产品做三产,用二产的技术做一产,用三产的理念做二产。通过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生态价值倍增。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丽水区域内部资源,以文为脉,串三产区域品牌,统筹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诗画田园、长寿之乡”城市品牌。“新六产”打造的前提是思想引领、文化搭桥,实现由新技术、新人才、新知识、新模式、新思维等全新生产变量驱动的新生产函数重建。

 

      另一方面,要以文为核,实现绿色领跑。围绕“城市品牌”建设,以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为核新,实现高质量绿色内涵发展。对内,要以区域公用品牌文化来影响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设施配套、交通建设,优化要素力量配置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丽水山耕”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外,在大战略中谋求“正确坐标”,凭借特色优势,借力海外华侨和中国寿乡产业联盟,通过“山海协作”“万家海外中餐馆活动”,以青田出口农品城为具体平台,向海内外大力传播“丽水山耕”品牌文化。通过合作共赢,提高美誉度和向心力。

 

 

以“丽水之干”

促进“丽水山耕”更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丽水当前正处在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丽水山耕”肩负着探路者和模范生的重大使命。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藩篱、锐意创新。当前,“丽水山耕”品牌文化建设首先要坚决克服在发展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几种 认识误区:

 

  一是满足于当下的成绩,认为“丽水山耕”品牌已经大功告成。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由于品牌文化建设不足,使得价值输出始终滞留在产品层面,未能向消费者有效传递丽水的农耕文明,导致从“风景”到“愿景”,从“颜值”到“素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不够成熟。要从文化层面进行破题,必须要有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的定力,功成不必在我的魄力,敢为天下先的眼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二是简单认为品牌文化建设无非是换个包装、做个logo、注册个商标。光有行头没有内涵的品牌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持久竞争力。在品牌CI系统中,视觉识别VI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为识别BI,尤其是文化理念识别MI。要通过品牌培训、文创挖掘、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将母子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品牌向心力。

 

  三是片面理解农业文化就是越土越好。厚植品牌文化,基于传承,重在创新。“三把金钥匙”提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核心关键”。文化是创新的内生动力。要培养创新意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创新“丽水山耕”品牌文化。借助科技手段,丰富“丽水山耕”文化植入模式。充分利用农耕文化的区域性、增值性等特性,探索市场化转化路径。

 

  四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做品牌。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散兵游勇,不能统筹一盘棋做文化。要明确“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角色定位,积极运用“跨山统筹”形成品牌合力,深入发掘产品、企业、区域文化,以文化来凝聚品牌。要厘清品牌文脉,构建大品牌工作格局,不断优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区域公用品牌文化氛围。

 

  五是缺乏社会共识。普通百姓认为山耕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国企的事、协会的事。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贵在公共属性,直接关系地方产业振兴,经济发展和人们增收,与普通百姓福祉息息相关,是全社会的事情。农产品公用品牌文化的塑造,基于区域公众的文化素养,百姓对公用品牌的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维护。要出台制度、举办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了解山耕、支持山耕、传播山耕,提升公用品牌维护的公共意识,夯实命运价值共同体。

 

  六是对“丽水山耕”品牌文化核心理念缺乏正确认知。山耕文化,其核心是丽水山水自然文化,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会文化,其本质是生态文明。要强化对“法自然、享纯真”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贯彻。借助各种宣传活动载体,利用融媒体技术手段,向外界呈现同一个声音,形成统一的整合营销传播。

 

  七是在品牌“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上认识不到位。“硬实力”是产品品质、科技水平、物流渠道等硬件支撑。“软实力”是农产品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价值理念、民俗节庆等非物质遗产。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在构成要素和作用方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两者互为补充,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要实现“丽水山耕”品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要坚持时刻“两手抓、两手硬”。

 

  八是局限在一产做山耕文化。“丽水山耕”起点虽然是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在发展过程中创新形成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出于当下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要求,必须要有高站位,宽视野,跳出一产看“山耕”,跳出农业做文化。首先要进一步融合“三山”文化,让“山景”借“山耕”走出山门、“山居”借“山耕”扮靓民宿。其次,要创新打造“新六产”文化,“丽水山耕”授权商企百兴食用菌产业链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在梳理“丽水山耕”品牌文脉,打造“丽水山耕”升级版的同时,积极构建科学完整的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