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动态
12
2022-07
芒种行记 | 橙香穿三峡 源在秭归中
作者 admin

清晨,三峡人家在云雾霞光中醒来,江边的村落也开始热闹起来。群峰之下,村庄静影沉璧、绿水环绕,青瓦白墙的一栋栋民居,都被脐橙树环绕,宛如漫天繁星点缀于绿色天幕上。山风袭来,绿浪涌动,泛起层层橙花香。
 


走进山间,一辆辆装满橙子的卡车结队穿行,村民们在摘橙子、装果子,一派繁忙的景象。这里家家有楼房、户户有汽车,村民的生活像一颗甘甜多汁的橙子,甜蜜而幸福。

这便是秭归,一个四季有鲜橙、处处皆好景的地方。
 


遇见春天的伦晚

峡江天然的屏障,冬暖夏凉的气候,以及酸碱适宜的土壤,使得秭归出产的脐橙皮薄汁多、甘甜不上火。凭借独特的峡江小气候,四季鲜橙轮流上市: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脐橙的色彩和芳香,装点着人们的四季时光。

 


我们到访秭归的时节,正是伦晚风味绝佳的好时候。看着漫山枝头金灿灿的橙子,心里痒痒的。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的伙伴带调研组顺路去了他自家果园,终于让大家过了把摘果子的瘾,也让被橙香诱惑了一路的我们解解馋。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伦晚这个词,想必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它是橙子的一种,更不知道原来春天也有鲜橙。人间四月芳菲尽,当所有的橙类都已隐退,只有秭归的伦晚历经长达13个月的生长期,挂过越冬、花果同期,积淀了一个岁月的甜蜜,绽放在这嫩芽上。
 


凑近挂在枝头的伦晚,橙花香合着橙子香,忍不住想深呼吸。摘下的橙子表面光亮,用手掰开果肉,新鲜饱满,果粒犹如充满阳光的气球,轻咬即破,散发出阳光的滋味。

如此“内外兼备”的风味好果,得益于三峡库区特有的河谷气候。这里冬暖夏凉,冬季气温要比周边地区高一些,使得种植在低海拔地区的伦晚可以安然越冬。同时三峡库区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经过长达400多天的养分积累,最终在新一年的春天,让伦晚成为鲜橙市场中一枝独秀的绝代佳人。

听见屈原的呼唤

伦晚是秭归鲜橙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电商市场的爆火逐渐被全国消费者知晓。而事实上,秭归与橙橘的缘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开始了,那时的秭归已经是著名的柑橘之乡,屈原写下的《橘颂》就是最好的佐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屈原这位南方文人的鼻祖,在品尝家乡的橘子后,留下了这样的感叹。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南国之橘受命不迁的坚定志向,不惧风霜、不随波逐流的高洁风骨,万古流芳。故乡的柑橘树给予屈原创作的灵感,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橘颂》,而柑橘的芬芳也在这片土地上萦绕了数千年。

如今的秭归居住着不少屈氏后人,归州镇的万古寺村就是其中之一,村里六成以上都是屈姓人,被誉为“华夏屈氏第一村”。

 


每年屈原故里柑子丰收的季节,万古寺村民们都会将柑橘挂在龙舟的龙头上,告知屈原今年已经丰收了。一串五个代表五谷丰登,一共挂六串,代表风调雨顺。把橙子挂到龙舟上后一起在江里游船,以此纪念屈原。

屈原大概也没有想到,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他的家乡已是漫山红遍。他更没有想到,上下求索的精神,也如同柑橘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追寻生活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理想,两千多年前,屈原的理想是让楚国变得更强大。但事与愿违,他怀着悲情的爱国主义在历史舞台谢幕。如果结局难料,我们是否还应追逐理想?曾经的屈原选择义无反顾地坚持,两千多年后,在他的家乡秭归县,人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秭归,在三峡陡峭的山势中,在移民重建的艰难中,靠发展脐橙实现了富强安乐的生活理想。

1998年之前,秭归在县境西面的归州镇。由于当地地势比较平缓,三峡水库蓄水时整座县城都会变成水下龙宫,秭归人便于1998年将县城东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大坝左邻的茅坪镇。移民规模达到了十万人,也是三峡涉及周边县市里第一个完成整体迁移的。

不仅是县城的城市居民,秭归县周边的农民也必须离开原地。而动迁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比县城居民更大。如何返还耕地让他们能够继续从事熟悉的农业生产,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原本可以耕种的沿江农田被淹没,在陡峭山地中能开垦出的田地极为有限,农民维持基本生计都变得困难。

 


面对如此形势,当地政府开始引导村民在山地中种植柑橘,发展柑橘产业。随着市场的几度变化,最后发展成为种脐橙。

秭归的山路陡峭,每一颗脐橙都来之不易,大多都是悬崖峭壁,无法机械化耕种,全靠果农小规模种植。秭归人硬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三峡两岸欣欣向荣,这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民的创造。时移世易,但独立不迁、上下求索的精神永远印刻在秭归人心中。也许这片橙子的理想国,是世人回赠屈原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