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动态
02
2022-11
芒种行记 | 在环县,聆听环县人与羊的故事
作者 admin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北部,是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半农半牧地带,自古以来便是养羊大县。得天独厚的养殖优势,为环县羊产业的蓬勃发展铺下完美伏笔。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养羊则为环县羊产业添上靓丽一笔。芒种团队时隔四年,再次走进环县,近距离聆听环县人与羊的故事。
 


寒秋来袭,夜色未褪,清晨的环县羊肉馆里,羊肉炖煮的热气爬上了橱窗,雾气升腾,鲜香满街飘散,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环县人的早晨,便是从一碗清汤羊肉开始的。
 

随便找一家羊肉馆,要一碗清汤羊肉,浇一勺羊油辣子,洒些许葱花香菜,配一个碗一样大的纯羊肉包子。在氤氲升腾的热气里,一碗保留羊肉最原始的“鲜”,用环县方言来说就是,吃起来“美滴很”、“攒劲滴很”。呼噜呼噜吃完,连汤带肉暖暖下肚,这一天就啥也不惦记了。
 


 

如果还没吃够瘾,也千万不要问一个环县人,“环县羊羔肉哪种做法最好吃”,因为你只能得到“环县羊肉十八吃,怎么吃都好吃”的答案。环县羊肉十八吃,这里的“十八”取其“多”的意思,环县羊肉的吃法绝不止于十八种。
 

 


在环县,买一只羊,交给羊肉馆的师傅,他定能从头到尾、从肉到骨、从内脏到骨髓,做出“满羊全席”。最名贵的吃法要数烤全羊,外皮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蒸大件,让葱、姜、八角、花椒集聚一堂,是“蒸”出来的美味,“佐”入味的鲜香;蒸碗羊肉,将羊肉辅以佐料拌匀,装碗盖面蒸熟,全程烹调过程无水,保持了肉质的香软;醋泼羊头,则是奇妙的搭配,醋香和肉味交错,五谷发酵和鲜浓肉香交融;清蒸羊脖,食时蘸汁,微辣爽口,加上些许羊脖筋,口感软滑鲜香;干煸羊肉,将肉质在脆和硬、柔与烂之间,烹调地恰到好处……这一道道羊羔肉美味,散发着浓郁的鲜香,挑动着万千味蕾。
 





 

为其四天的环县调研之旅,让我们见识到了,环县羊羔肉烤、煎、蒸、煮、烩、焖、卤、炖、炒等各种“吃羊大法”,可谓是沉浸式体验了一把花式吃羊。一路吃过来,我们确信了:环县羊羔肉,果然,怎么做都好吃!
 



 

环县人爱吃羊,更会养羊。
 

自古以来,环县都有养羊的传统。“户户有畜,牛羊成群”、“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环县人的祖祖辈辈对养羊有着历史的习惯和丰富的经验。
 


 

《环县志》记录道:《史记》载,西汉北地郡一带“畜牧为天下饶”;《后汉书》载,汉安二年,赵冲、张贡击烧何羌于参?,获牛羊驴18万头(只);明清时期,以环县车道镇万安村为中心的天然牧场,设立牧马苑饲养军马、牛羊,养马规模达到了5000匹。穿过时光隧道,再看今天的环县,依旧羊儿成群,依然能感受到,秦时“羊过长城窟”,汉时“畜牧为天下饶”的盛况。
 

 

环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农牧交错地带,长久以来,“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游牧文明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文明紧紧相连。依托800多万亩的天然草场,和200多万亩的紫花苜蓿,千百年来,环县人以羊为生,与羊为伴。

 

在环县,人养着羊,羊也养着人。智慧的环县人总能将羊身上的资源用到极致。羊肉用来滋补身体;羊毛被织成毛衣、毛袜、毛毡、毛被等用品;羊皮被制作成皮袄抵挡风寒;羊粪是最好的肥料,为农作物提供了足够的农家肥。

可以说,环县人的衣、食、住、行都与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文化渗透到了环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过时间的长河,30多万环县人民“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环县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放牧”过渡到“舍饲”,“中国羊谷·善美环州”成了环县最靓丽的名片,“羊谷”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
 

以前,环县被称为羊谷,说的是,环县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环江从北而南贯通全境,沿着河流,成群的羊儿在山谷中行走觅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县羊产业迈入科技养羊时代,走出了“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羊产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成为全国63个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和全国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如今的羊谷,讲的便是环县正发展成为“羊产业硅谷”。
 


对于环县羊产业的巨大变化,芒种团队感受颇深。芒种与环县结缘于2018年,那时环县还是黑山羊和滩羊“二羊争骄”,羊倌走在前面,羊群温顺地跟在后面;时隔四年,再次走进环县,黑山羊、湖羊、奶山羊“三羊开泰”,处处可见鼓励羊产业发展的宣传标语,现代化的羊舍,科学的饲养培育,科技养羊成了环县羊产业的代名词。我们作为变化的见证者,是惊讶,更是欣喜。

 

环江悠悠,群山绵绵,不变的环州大地,日新月异的环县羊产业。环县人一路高唱“羊歌”,这是环县的时代之歌,是环县人的幸福之歌,未来也将成为环县羊羔肉的品牌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