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动态
14
2021-07
芒种行记丨治平畲族乡:硒旺之地,生生不息
作者 admin
导语:

在闽西一带,有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民族——畲族。他们从与世隔绝的崇山峻岭走来,穿过陡峻奇险、蜿蜒曲折的山路,到达更广阔的半山地区继续耕耘,步履从未停歇……此次调研之行,团队有幸来到闽西三个畲族聚集区之一——福建省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一睹魅力畲乡,感受多彩的畲族风情。



客从山中来,客居山中欢

 
在雨季时节探访治平畲族乡,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清新感。沿着蜿蜒的道路向乡间深处行进,只见沿路的建筑外墙上绘满了畲族风情。随着路程的不断前行,随处可见茫茫竹海绿波飞扬,迷迷蒙蒙犹如一幅泼墨写真。一路多姿多彩的畲族韵味都在诉说畲乡的古朴与生机。
 

 

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人。历史上的畲族是一个游耕民族,结庐山谷,居无定所。唐宋时期,宁化即成为畲族聚居之地。目前,宁化全县畲族人口分布在9个乡镇的19个畲族村,其中大部分居住在治平畲族乡的9个畲族村,以雷、蓝、钟三姓为主。作为闽西三个畲族聚集区之一,治平畲族乡世居畲族,畲族历史悠久,畲族文化多姿多彩。

 

“畲”,意为刀耕火耘。早先的畲民随山迁徙,傍山结庐,依山而筑,沿坡而居,先民们用智慧搭建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木楼,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家园。在治平畲族乡处处可见畲族先辈们留下来的印记:依山而建的畲乡古山寨、恢弘气派的宗祠,彷佛都在向世人诉说着畲族千年迁徙的苦难与荣光。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靠山吃山。自称“山哈”的畲族人民,在僻远的山区从事狩猎、种山,男女耕作,生活艰辛。勤劳和节俭成为了畲民的生活准则,只有勤劳节俭才能生存。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有食是你勤,无食是你懒”“人勤泥变金,人懒仙无医”……治平畲族乡的十里畲乡文化长廊,每隔约五步就能看到这样一块写着畲族谚语的石牌,这些谚语无不体现着畲民世代传承的生存之道——勤劳节俭。
 

 

治平畲族乡,多年来保持传统劳作的习惯。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作画”,梯田林地茶园自成一道美丽风景线。我们在层层梯田中感受田园风光,茫茫竹海间静听妙耳竹音,在崇崇高山里嗅闻野生茶香,想要分享这份宁静、悠闲、自在。

 

食笋要念种竹人,食水要念撬井人
 
 

居住在山上的治平人民,一边用勤劳双手创造美丽家园,一边接受着源于自然的恩赐。

 

治平畲族乡,水利资源丰富,是赣江、汀江、闽江源头之一,流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总落差770米,年径流量1.74亿立方米。其中,发源于治平畲族乡下坪畲族村赖家山的汀江是治平畲族乡世代守护的水源。作为闽西最大的河流,汀江在广东大埔县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在潮州汇入大海。汀江沿途近千公里,养育了几千万客家儿女,是一条真正的客家“母亲河”,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站在汀江源头,看着汀江水集山川之灵秀,大地之精华,喝上一口甘甜清爽,难怪当地人代代相传着“宁化人只喝自家水”的熟语。
 

 

地处闽西山地,治平畲族乡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拥有林地面积186343亩,森林覆盖率90.2%,全年气候湿润阴凉,十分利于毛竹生长,全乡现有毛竹14.5万亩,为三明市最大的毛竹之乡。万顷竹林,是自然赠予治平畲族人的恩惠。

 

身居竹海的畲民日常里离不开竹,他们种竹伐竹,爱吃竹笋,善制竹器、篾器,将竹之美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竹筛、竹椅、竹床、竹凉席、竹茶具、竹餐具、竹箩筐、竹篱笆……畲民制竹器、用竹具的传统源远流长,甚至连屋子都用竹子建造。而这其中最令治平畲族乡人引以为傲的是用毛竹制作而成的“玉扣纸”。烽火岁月,治平畲族乡曾用“玉扣纸”支援中国革命,在红色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8年7月,“玉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年畲乡,凤凰高飞
 
 

在古老的传说中,凤凰是畲族的祖先。畲族妇女至今喜欢扎“凤凰髻”,服饰为“凤凰装”,婚礼中取“凤凰蛋”,厅堂中贴“凤凰到此”的横批……凤凰寓意着腾飞与翱翔,而世代勤劳耕作的畲民们也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凤凰于飞的美丽蓝图。
 

 

近年来,治平畲族乡以生态经济发展为统领,将美丽乡村、文化传承、民生保障建设作为重要方面,金凤凰开始展翅高飞。这片土地也不负治平人的辛勤劳作,又再次馈赠治平人以富硒土壤,为治平农业腾飞助力。今年,治平畲族乡开展乡域土壤和农产品硒含量检测,检测报告显示治平85%以上土壤富含硒元素,笋干、黑花生、鸡蛋等10种农产品中富含硒元素。

 

在这片硒旺之地上,治平畲族乡将继续载歌载舞、辛勤劳作、生生不息。